傳統的農業供應鏈主要是三種模式,農戶主打經營模式、超市主導經營模式、專業批發市場定向模式。
其中,第一種模式中,農戶與產地批發、銷地批發、農貿市場、消費者是分段連接的,中間的每一小段都是一個獨立的鏈條,幾乎沒有供應鏈概念。在超市主導模式中,基本上都是由超市去打造和管理供應鏈。第三種模式中,完整的信息物流都還沒有建設起來,更遑論供應鏈的概念了。
未來農業的供應鏈服務重點就是重組現在的農業流通鏈條,在產與銷之間架起一座高速通道:在電子商務企業與用戶之間去架起一個橋梁,把分散的農產品匯集起來加工、包裝、形成標準化產品。一方面對接電子商務銷售渠道,不僅解決銷售端的痛點,同時為農戶彌補了供應鏈管理的短板。另一方面,將供應鏈變成一種運營模式,從復雜的市場需求,提取出共同點,形成規范,讓農戶可以非常簡單地對接進來。只有做到這種低成本的對接電子商務的形式才能將不同的屬性的農產品,向不同用戶群體和渠道,進行精準的對接服務。
農產品反向供應鏈
農產品反向供應鏈其實就是用戶和市場的需求指導生產。這套玩法目前有宋小菜平臺為代表。
我:
經營農業要搞清楚這6大“鏈條”
永遠要記住,做農業不能單打獨斗,需要縱深、橫向連接。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農業供應鏈、農產品反向供應鏈、農產品供應鏈、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鏈的概念和模式,經營農業需要搞清楚這些“鏈條”。
我:
農產品供應鏈是圍繞一個核心企業對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過程中各個環節所涉及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進行整合,將生產商、分銷商、批發商、零售商等各方鏈接成一個具有整體功能的網絡,也是農產品在供應鏈上增加價值的增值鏈。它既研究農產品生產本身的物流配置,又研究農業產前、產后物流的科學流動,達到供應、生產、運輸、加工、銷售等環節的有機銜接,其目的在于使整個供應鏈產生的價值最大化。
5大模式
1)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模式
這是一種比較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但卻依然占據著主導地位,據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的調查,中國農產品通過批發市場流通的比率超過70%,其參與者主要是農產品生產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產品批發商和農產品零售商等)。
2)“農超對接”模式
農超對接是國外普遍采用的一種農產品生產銷售模式。目前,亞太地區農產品經超市銷售的比重達70%以上,美國達80%,而我國只有15%左右。如今農村電商的興起,也催生了訂單農業,可以為建立農產品追蹤溯源體系打下基礎。
3)直銷模式
直銷是指生產廠商(生產者)不經過中間環節,直接將產品或服務出售給消費者或用戶的營銷方式,常見的如網上銷售,大棚現場交易,采摘直銷等。農產品直接從基地進貨,安全和質量的檢測、監控可延長到生產過程,實現了農產品安全和質量的可追溯,更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4)以農產品加工商為核心的模式
5)以農產品零售商為核心的模式
該模式是由主導農產品供應鏈的農產品零售商向農產品生產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集中采購農產品,然后經由農產品加工商或批發商在農產品零售商處銷售。在這種模式下,只有農產品加工商或批發商與零售商全面合作,才能實現雙贏的局面。這種模式應該重視配送中心的構建和功能的完善,并加強管理產品的價格、損失、質量安全問題。
6)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核心的模式
這種模式通過第三方物流企業將供應鏈的上下游環節連接起來,農產品生產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致力于農產品的生產工作,農產品加工商專門從事農產品的深加工,農產品零售商則專門從事農產品的銷售。
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就是一個完整的農產品供應鏈過程:農資(種子、飼料、農業機械等)供應者→農產品生產者(農民、農場或生產企業)→農產品加工者(分級、包裝、儲藏等)→農產品經銷商(市場營銷服務者)→農產品消費者。
傳統的農業企業通過對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控制,將供應者、生產者、分銷者、零售者直到最終客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鏈結構。通過對供應鏈系統功能的整合,利用專業化的社會分工,對各個節點進行技術交流與協作、非核心業務外包等,降低庫存總量,縮短流通時間,降低流通成本,加快對客戶需求的反應速度,從而形成供應鏈整體的競爭優勢。
產業化模式比較多,比如:互聯網+農業、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農業+金融等等模式。
農業產業鏈
農業產業鏈一般指農業產品產業鏈。
農業產業鏈是產業鏈在農業領域的具體應用,它涉及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諸多環節,
我:
宋小菜的反向供應鏈模式
1)收集下游需求,從用戶出發。我們把所有消費者對蔬菜的需求歸類。
2)把城市消費結構化,開放給供應商。“宋小菜把一個城市的消費按照經營的地點、檔口、品類、SKU全部結構化出來了。
3)把原先在批發市場的現貨交易變成期貨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