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方式的利潤經營管理以成本管理體系為核心,它由成本規劃、成本改善、成本控制三大支柱所構成。
不論最大量生產方式,還是精益生產方式,都在謀求成本的降低和利潤的增加,但思想觀念和具體做法有著明顯的差別。
企業制造的產品按高出成本的價格出售,其差額就是利潤。
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價格-成本=利潤
企業以盈利為目的,在如何達到利潤目標上通常采用產品成本加上適當利潤確定售價的辦法??梢杂萌缦鹿奖硎?,稱之為成本加法公式:
成本+利潤=售價
即:花了這么多的成本加想要得到的這些利潤等于請按此價格出售。
在這個公式中,利潤是預訂的目標,是固定的,成本的多少就決定了價格的高低。
不管成本有多高,都要把超出的那一部分費用轉嫁給用戶,以確保利潤目標的實現。
這種做法,只有在產品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才能采用,而在當今競爭激烈的買方市場中是行不通的。
因為在產品使用價值相同的情況下,用戶首先選擇價格便宜的產品。如果由于成本過高而價格昂貴,用戶就不買你的產品。
企業不僅不能得到期望的利潤,反而會降低產品的競爭實力,遭到適得其反的后果。
精益生產方式認為,產品的售價是消費者對該產品的正確評價確定的,通俗地說就是按照市場的商情確定的,不是按產品的實際成本確定的。
因而,主張把成本加法公式倒過來,轉化成售價減法公式:
售價-利潤=成本
就是以用戶能接受的售價減去確保必要的利潤等于只能用這些成本制造。
在這個公式里,售價是由市場決定的,當售價作為常量或者需要降低時,若要取得預期的利潤,就必須從降低成本找出路,這是利潤真正的源泉,從成本加法公式到售價減法公式的轉化,在思想觀念上就是以“成本決定售價”到“售價決定成本”的轉變。
從這個基本觀點出發就可以派生出一系列思維方法和管理體系的變革:
①在確定方針目標上,要摒棄那種單純依靠提高價格,轉嫁費用負擔,來增加企業盈利的做法,把工作重點放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內部潛力,降低成本上;
②在成本控制內容上,要從生產領域的產品制造成本延伸到開發領域的新產品目標成本,從源頭控制住成本;
③在管理組織上,要從單純依靠少數成本管理專業人員擴展到企業職工全員參加,人人當家理財,開展各種降低成本的改善、改進活動,抓好深層次的成本控制。
讓成本的活動貫穿于生產經營活動的自始至終,實行全員、全時、全過程的成本控制。這是精益化成本管理的本質要求。
成本規劃是指產品開發過程中所進行的降低成本活動,我們通常又把它稱之為新產品目標成本控制。
傳統的成本管理工作,集中在生產制造過程的各種消耗和費用的控制,對開發領域的新產品目標成本幾乎是無人問津的。
在大量生產的產品設計工作中,設計人員由于專業分工過細和知識上的局限性,往往只注重產品的性能指標,而不關心產品成本的多少,能賣多少錢,認為這是財務、銷售人員的事情。
因而,在產品設計中隱藏著極大的功能過剩和節約的潛力。
所以,產品投產以后,在制造成本指標逐年要降低的推動下,常常需要通過設計改進,再去挖掘這部分潛力。
但由于產品已經定型,改起來常常遇到再做第二次生產準備的巨大困難,搞不好會造成新的浪費。
精益生產方式認為成本控制的重點首先要放在產品開發階段,并把它看成是企業競爭決定勝敗的關鍵:
①在成本起因上,80%的成本是在設計階段形成的。在產品開發階段控制成本,就能控制住成本中的80%左右;
②在成本結構上,開發費用只占5%,是個小頭,但在成本控制的效果上,開發階段占70%,其它階段只占30%。由此可見,產品開發階段成本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成本規劃工作貫穿產品開發的全過程。大體上要遵循以下幾個程序:
①在確定新產品開發任務的同時規定新產品目標成本;
②把目標成本按照產品結構分解落實到產品的各個總成和零件;
③在產品開發的每個階段對目標成本實際達到的水平進行預測和對比分析;
④根據分析對比中發現的問題,通過采取價值工程和價值分析方法,研究和采用降低成本措施,保證不突破目標成本。
做好新產品目標成本控制工作,產品開發人員的業務素質是至關重要的。設計人員既要精通產品設計開發技術,又要掌握必要的成本業務知識。
成本控制人員應當是既懂技術經濟分析,又懂產品設計制造的復合人才。
成本改善是在生產制造領城進行的降低成本活動。
在生產制造過程的成本管理方面,兩種生產方式在具體管理業務上沒有明顯差別,傳統的成本管理包括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四個過程。
精益生產方式對此做了改進,把維持上年度實際水平的控制活動稱之為成本控制,而低于實際水平成本降低活動稱之為成本改善,把成本改善從成本管理中突出出來,就更加體現出成本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廣度,能夠比大量生產方式更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成本改善是通過徹底排除生產制造過程的各種浪費達到降低成本的活動。
生產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浪費,就其因果關系看,可以分成幾個等級,每一級都比下一級更加綜合,更加重要。
①一級浪費,是指存在著過剩的生產要素。如過多的人、設備和庫存,它將引發出過多的工資、折舊和利息支出;
②二級浪費,是指制造過多或過于提前;
③三級浪費,是指在制品過多;
④四級浪費,是指多余的搬運,多余的倉庫管理,多余的質量維持等等。
通過改善制造技術降低成本,是精益生產方式的一大創造。制造產品有兩種技術,一種是生產技術,就是制造某種產品的技術,又稱之為固有技術。
另一種制造技術,是指能夠熟練的掌握使用現有的設備、人員、材料、零件的技術,又稱之為管理技術。
如準時化生產技術就是一項綜合性的管理技術。發達國家的汽車制造廠家在生產技術方面差別都不大,精益生產方式之所以能超過大量生產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先進的制造技術。
改善制造技術往往需要一定資金投入。與生產技術相比,盡管投入的數量不大,在現行成本管理體制下,必會遇到很大困難。
現在人們注重于生產技術的投入,不注重制造技術的投入,往往生產技術投入有了資金保證,制造技術的投入卻沒有資金來源。
因為制造技術的投入主要是從成本中列支的生產費用,成本控制人員為了使成本不超過上年度實際水平,首先會把這部分費用削減掉。
于是,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些靠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建設起來的工廠、車間或生產線,由于沒有引入先進的管理技術,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長期體現不出來,可見通過改善制造技術降低成本,既有思想認識問題,還有現有管理制度的改革問題。
時間是企業的無形資源,圍繞時間效益進行變革,是降低成本、增加企業盈利的重要環節。
據統計,汽車產品生命周期是五年,凡是推遲半年投入市場,企業要減少三分之一的利潤。如果研制費用提高50%,能確保按時進入市場,利潤只降低3.5%。
采用“一個流”的生產和快速換模,可以縮短生產周期。據統計,作業時間縮短1/4,將使設備和人員的生產力提高兩倍,成本降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