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設備維護工作不足夠系統,導致較多情況下是窮于應付各種各樣的設備故障;
2、 操作工參與設備維護工作嚴重不足,導致維修工人手緊張;或者是因缺乏熟練的設備 維修工,使得操作工窮于應付設備故障;
3、 設備維護工作積效考核工作粗放,不足以調動維修工的工作積極性;
4、 由于設備維護工作嚴重不足,導致設備的使用壽命大大縮短,或者是設備嚴重帶病運轉;
5、 專業性較強的設備維護工作,使得除了維修工本人以外的其他人員進行檢查與考核時,存在很大的難度與不確定性。
6、 一些公司勉強推進TPM(全面生產性保全體制),但是更多成了擺設和形式主義,無法達到對設備設施進行保全的目標。
7、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筆者在給企業的咨詢服務中,總結出了“數字化設備維護系統”,現在就來從第一個問題開始。
第一個問題:公司生產系統總共有多少臺設備?
其實這并不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可事實上多數的設備維護主管或生產車間管理者對這個問題都沒有明確的答案。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只需要不超過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可以。在這個問題的基礎上,下面的三個問題也就比較重要了:
(1)所有這些設備具體是什么時間釆購回來并安裝使用的?正常計劃使用到什麼時間?到目前為止使用了多長時間?
(2)設備的檔案管理是否沒有問題?希望這些檔案沒有沉淀到檔案柜的底部;
(3)以往這個設備的維護與維修記錄完整嗎?這個就是很多公司不確定的事情,這個工作要做起來也不是很困難。
如果以上的問題都比較容易搞清楚的話,那么第二個問題就是:
第二個問題:設備維護都要我們做哪些具體工作呢?
這是個不太容易搞清楚的問題,因為很少有人總結過。筆者在長期的咨詢服務工作中總結的結論就是,設備維護共有五大內容:
(1)清潔:內清潔、外清潔;內清潔是指需要打開設備的某個機關或蓋子才能完成的清潔,更多情況下是由維修工完成的;而外清潔就是設備表面的清潔工作,大多情況下是由操作工完成的;
(2)潤滑:黃油、機油潤滑等;潤滑的種類因設備的不同而不同;
(3)檢查:聲音、溫度、震動等;具體的檢查內容,可以查詢設備的使用說明書與操作規程等;
(4)換件:易損易耗件的更換;易損零件與易損部件的更換;
(5)調試:設備相關機構的調校等。
以上五大內容中,1-3項的工作可根據具體情況大約分成三個不同的周期:天、周(一周到半月)、月(一月到多月)等三個周期;而4-5項的工作,一般將會根據“產量與時長”兩個要素判斷是否進行相應的維護工作。
如果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清晰的話,那么第二個問題就很容易回答了,即如果設備的數量是一個準確數字的話,那這臺設備的五大維護內容也應該是一個很容易搞清楚的數字,這樣的話就實現了一個基本目標—數字化:設備數量數字準確→設備維護的五大內容數字準確。
事實上企業中除了維修工以外的其他任何人員,對于設備的維護工作都不清楚,這樣設備檢查無法準確落實,進而現有的多數考核都建立在只有一些設備維修工才能夠了解的維護工作基礎上,這樣的話,管理的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設備維護五大內容數字準確,那么下一個問題也誕生了:
第三個問題:可否讓“地球人”都知道設備維護工作內容呢?
要實現以上的目標也較容易,請大家看看設備維護看板模板示意圖,現在以五大維護內容中的檢查為例來說明:
在以上的看板中:
1、除了第一排右側的設備號以外,左側的“No. 02-01”為看板的編號,說明此設備上每天需要檢查的點共有兩個,現在看到的就是其中的第一個;
2、檢查要求很具體,即“每天”的“11:15”,負責人為“胡XX”。這樣的規定比起“每天1次”等表示方法來說,不但具體,且更容易進行檢查與考核;
3、第三部分,是使用圖片描述的具體檢查方法與要求。
前面說過,對于設備維護的五大內容中的1-3來說,維護的周期分為三個檔次,而這三個檔次可以使用三種顏色來表達。
對於設備的清潔與潤滑,從工作量上來說相對于檢查要小一些,所以可以把這兩類維護內容合并為一起,使用橢圓形的看板來表達,但是內容設計上類似。
對于設備的換件和調試來說,兩個衡量標準與工作量類似,因此可以共同使用看板來表達。
至此設備維護的五大內容被分成三類,并設計成了三種看板。這些看板設計好以后就可以懸掛于設備上合適的位置。
這三類看板可以把設備維護的內容表達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地球人”都知道的狀態,這樣包括管理人員在內的所有非維護人員對于設備維護都有了清晰的了解,進而為建立考核奠定數據化的基礎。那么第四個問題也就出來了。
第四個問題:如何進行設備維護工作的考核?
以設備的檢查維護為例,請看附設的表格:
表格中,“曹”姓員工代表操作工,“韋”姓員工代表維修工,即設備維護工作是由操作工和維修工共同負責完成。隨檢查工作周期的延長,由維修工負責的工作內容將逐漸增多,表格中也體現出了這個常見的特征。
此表格與看板是統一的,如果把橢圓形看板代表的“清潔”和“潤滑”、紅色邊框看板代表的“換件”和“調試”結合進這個表格中的話,就得到了一個完整的一臺設備的維護表格。
表格中的時間,是根據相關參與設備維護工作的工作人員所負責的不同設備的數量、維護工作量等具體情況結合實踐設計出來的,一般稱之為“時間線”。此表格設計出來以後需印刷出兩張,設備看板旁邊懸掛一張,維修工本人持有一張,運作的方式為:
1、維修工根據時間安排,按時按點到相應的設備前開展相應的維護工作,得到操作工確認以後,請操作工在其手中的表格中簽字確認;
2、維修工同時要確認操作工是否完成了其所負責的維護工作,得到確認後請維修工在設備上的表格中簽字確認。
至此,設備維護工作有了以下的特點:
維修工和操作工之間相互監督,使得設備維護工作有了相互監督與考核的基礎;
1、管理人員可在任何時間在任何設備前檢查設備維護工作的進展情況,確認得到了有效地執行;
2、設備維護的工作量可以使用“分鐘”來衡量,工作時間長短直接衡量了相關維護工作量的大小,這也為制定相應的績效考核奠定了扎實的數字基礎。
以上的四個問題解決了,設備維護數字化、可視化系統的建設也就完成了,進而也就達到了TPM也就建立了根本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