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業資訊

        加快煤炭行業結構調整應對產能過剩的指導意見

        來源:時間:2016年08月04日瀏覽:

        “十五”以來,煤炭行業認真貫徹中央關於加強宏觀調控和促進煤炭工業發展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呈現出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保障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煤炭需求。但是,近幾年來煤礦建設趨熱,投資增長過快,產能過剩的矛盾日漸顯現。同時,長期積累的結構不合理、生產技術水平低、安全生產事故多發、資源浪費嚴重和環境污染治理滯後等問題仍很突出。

        爲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加快煤炭行業結構調整,有效應對潛在的產能過剩問題,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現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結構調整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十一五”期間,煤炭行業結構調整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堅持總量調控、關小上大、有進有退、產能置換的原則,從完善規劃指導、規範開發秩序、提高準入門檻、淘汰落後能力、改善安全狀況、改革流通體制、加強環境保護等方面入手,大力推進結構調整,促進煤炭供需長期穩定、高質量的平衡,全面提升煤炭工業水平,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十一五”期間煤炭行業結構調整的目標爲:

        ——實現煤炭高質量穩定供應,供需總量基本平衡。2010年全國煤炭產量24.5億噸,其中大中型煤礦產量比重達到75%左右。適時建設一批大型煤礦項目,淘汰落後生產能力。

        ——基本形成以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爲主體、中小煤礦協調發展的格局。加快建設5—7個億噸級的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基本完成對小煤礦整合、改造和重組。

        ——提高煤礦生產技術水平和資源回採率。大、中型煤礦採煤機械化程度分別達到95%、80%以上,小型煤礦機械化和半機械化程度達到30%以上,全國煤礦平均礦井資源回採率達到40%以上。

        ——煤礦安全生產水平明顯提高。煤礦安全基礎條件有較大改善,瓦斯得到有效治理,抽採量達到50億m3以上,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2010年百萬噸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25%以上。

        ——礦區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控制。煤矸石和煤泥利用率達到75%以上,煤礦瓦斯抽放利用率達到50%以上,礦井水利用率達到60%以上,採煤區沉陷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二、推進結構調整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煤炭工業發展規劃,有序推進煤礦建設。

        各省(區、市)發展改革部門要加強經濟社會發展對煤炭需求的預測,進一步修訂和完善煤炭工業發展規劃,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和指導性。國土資源部門要做好礦業權設置方案編制工作,合理確定礦業權數量和規模。要按照穩定東部生產規模、加大中部開發強度、適度加快西部後備區資源開發的原則,搞好開發布局,建設大型煤炭基地。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必須堅持以市場需求爲導向,統籌規劃,有序推進。規劃煤礦建設項目,必須同時規劃建設與其相配套的運輸通道和煤炭加工利用項目。

        (二)嚴格辦礦審批程序,禁止違規建設。

        各地煤炭行業管理部門、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嚴格按照《煤炭法》、《礦產資源法》等規定,密切配合,依法履行劃定礦區範圍、開辦煤礦和採礦許可等審批工作,確定開採範圍、礦井規模和開採方案。要做到“三個嚴禁”:嚴禁擅自開辦煤礦、私挖亂採;嚴禁“批小建大”,擅自提高開發規模;嚴禁把整裝煤田化整爲零,“大礦小開”。

        各地對現有在建項目,要集中開展一次全面清理。對於違規建設的,要立即停建並給予處罰。凡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的,要堅決下馬;凡未全部取得劃定礦區範圍、開辦煤礦、採礦許可、安全設施設計以及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等相關手續的,要重新報批;凡勘查程度不夠的,要待補充勘查後重新報批;凡“批小建大”的,要嚴格按批準的設計施工。嚴禁新建礦井邊建設邊生產,新投產礦井原則上三年內不得擴建。對拒不停止建設和實施整改的,要採取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予以制止。

        (三)按照可持續發展要求,提高新建煤礦準入門檻。

        按照全面提高煤炭行業整體素質的要求,提高開辦煤礦和進入生產領域的準入條件。在井型標準上,根據煤炭資源開發條件,山西、內蒙古和陝西等省區不低於30萬噸/年;東北及華北、西北其他地區、河南省不低於15萬噸/年;其他省區原則上不低於9萬噸/年。在資源回收上,薄煤層、中厚煤層、厚煤層的設計採區回採率,依次不低於85%、80% 和75% 。在環境保護上,要有煤矸石、煤泥處置及綜合利用、礦區生態恢復的規劃和計劃,具備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批復和環境保護措施“三同時”驗收合格文件。在安全生產上必須有安全設施“三同時”審查、驗收合格文件。在從業人員上,必須配備總工程師和採礦、機電、通風、地測、安全等專業技術人員,瓦斯檢查工等特殊工種經培訓考核取得資格證書,井下作業人員必須具備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經技能培訓合格才能上崗。

        各地煤炭行業管理部門必須依法履行審批監管職責,凡徇私舞弊、失職瀆職,使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煤礦進入煤炭生產領域的,對直接責任人和主要負責人要依法給予嚴肅處理。

        (四)培育大型煤炭企業集團,淘汰落後生產能力。

        新上煤礦建設項目要與淘汰落後生產能力相結合。各地新建煤礦、增加生產能力,必須相應關閉淘汰一部分落後能力的礦井,調整優化礦井規模結構。堅持政府推動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加快培育和發展大型煤炭企業集團,提高集約化和規模化開發水平。各省(區、市)要統一規劃,對現有達不到最小規模標準的小煤礦,採取由大型煤炭企業收購、兼並,重組改造一批;小煤礦之間實施資源整合、聯合重組,壯大發展一批;不具備安全生產標準和整合、改造條件的,關閉淘汰一批。力爭用三年左右時間完成對小煤礦的關閉、整合、改造和重組任務。在結構調整過程中,要嚴格執行有關規定,有效防止逃廢銀行債務。

        (五)完善煤礦生產能力核定機制,嚴格按核定能力生產。

        國家發展改革委要抓緊制定發布全國煤礦生產能力核定標準。各地要建立完善煤礦生產能力核定的正常機制,煤礦實施改擴建和技術改造,必須依法履行各種審批核準手續。生產能力發生變化的,必須及時報請煤炭行業管理部門重新核定,並在煤炭生產許可證等相關證件上進行變更登記。煤礦必須按核定能力組織生產,嚴禁超能力生產。煤炭企業的有關上級主管部門和單位不得下達超核定能力的生產計劃及相關指標。煤炭行業管理部門要加強對按核定能力生產的監督管理,對超核定能力生產的,要責令停產整頓,沒收超產部分所得銷售收入;情節嚴重的,吊銷其煤炭生產許可證和安全生產許可證。

        (六)強化企業安全主體責任,提高安全生產水平。

        各企業要進一步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法定代表人作爲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堅持煤礦領導幹部下井帶班作業制度,構建安全生產自我約束長效機制。要健全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和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制度,嚴格按照國家規定提足、用好安全費用。強力推進瓦斯抽採,強化瓦斯綜合治理工作。嚴格外包工程隊伍資質管理和現場管理,嚴禁將生產礦井井下採掘工作面和井巷維修作業承包給外包工程隊。加強職工安全培訓,特種作業人員必須持證上崗,依法爲職工辦理工傷保險。加強政府對煤礦安全的監管監察,完善煤礦安全監管體制。繼續加大對煤礦安全技術改造的投入。建立煤礦重特大事故應急救援指揮調度系統,提高對重特大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七)推進煤炭流通體制改革,完善產運需銜接機制。

        進一步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鼓勵供需雙方自主銜接,籤訂中長期合同。改革電煤價格形成機制,加快電煤價格向市場並軌。盡快形成以全國交易中心爲主體、以區域市場爲補充的現代化煤炭交易體系,爲實現煤炭穩定供應、高效流通提供體制和機制保障。

        各地煤炭經營監管部門要依據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按照保障供給、加強環境保護等要求,制定煤炭經營企業合理布局和總量調控規劃。提高煤炭經營準入門檻,嚴格經營資格審查。加強與工商、質檢、環保等部門的聯合執法,依法打擊摻雜使假、以次充好等非法經營行爲,營造良好的煤炭市場環境。

        (八)加強環境保護,實現煤炭開採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各地環保部門要依法履行職責,加強對煤礦建設和生產過程中的環境監督管理。新建煤礦必須依法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充分考慮煤炭開採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煤炭富集地區的開採強度,要與生態環境承受能力相適應。嚴格執行環保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並保證運行的制度。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用於生態補償和恢復。

        各地對已經形成的老礦區生態環境污染和破環,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積極開展生態環境和水資源的保護,加強對廢棄物和採煤沉陷區的治理。矸石等廢物貯存設施停止使用後,應按照國家環保規定,進行封場和生態恢復,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國有重點煤礦歷史形成的採煤沉陷等環境治理,中央將繼續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地方政府和煤炭企業按規定安排配套資金。

        友情鏈接

        版權所有 雲南後所煤礦有限公司 滇ICP備16001748號滇ICP備16001748號

        地址:曲靖市富源縣勝境街道劉家灣

        蘋果版下載

        安卓版下載

        又黄又爽又刺激又高潮的在线网站,又黄又爽又高潮无遮挡网站,又黄又爽又色无遮挡网站在线播放_无码